倚夜聽雨 作品

第一百零六章 女子織造學府

    百姓手中連錢都沒有,甚至連花錢的時間都沒有,結果另外一邊又希望百姓大把消費。

    這要是能夠實現,這才是傳說中的無中生有之術啊!

    而這些普通的老百姓,對李泰這種發糧票幹活的態度,倒是相當趨之若鶩。

    一開始很多的百姓,對於李泰發糧票還是有懷疑的,尤其是對於公斤單位的不認識。

    拿到糧票後,直接就馬上從李泰手中換糧食去了,見到糧食到手才真正放下心來。

    而藉助這機會,李泰倒是把斤、公斤、噸之類的單位進行普及,同樣普及的,還有釐米、米、立方米等等。為得就是別出現,那種大斗進小鬥出的情況。

    畢竟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單位實在是太坑了了,這可是用著用著會變大的單位啊!

    別把百姓想得太蠢了,基本上只要跟自身利益相關,他們會很快掌握相應知識技能。

    沒人會喜歡自己被騙,但他們發現這種度量衡的掌握,有助於進一步精確自己納徭納稅,那百姓的適應力幾乎是匪夷所思的快速。

    而朝廷對於這一幕,倒也沒有多說什麼。

    主要是漕運體系的收稅,讓舊的度量衡已經不適應新的收稅體系。

    比較起千克噸,米,立方米之類的精確單位下所打造的完美配套標準。

    其他舊體系度量衡所帶來的不兼容,實施切切的影響到了物資運轉的效率。

    因為李泰設計的集裝箱與運輸車輛的配套,讓那各個地方有出入的度量衡很頭疼。

    所以,朝廷也有意打算在渭水沿岸城市先一步推行高陵推出的新度量衡。

    這也是為什麼把這些人安排到農業學府去學一年的原因之一,因為度量基礎發生了變化。

    谷羷

    當然,這所帶來的社會變革,對普通的百姓來說,雖然深遠,但他們並沒有直接感觸。

    對於他們而言,不論是鬥,還是公斤,只要自己換到的米沒有虧,那就足夠了。

    百姓們哪怕一開始並不相信糧票,但在家裡不知不覺屯了一缸大米後,他們開始選擇把糧票當做一般交易貨幣放在了手中。

    畢竟他們家裡也就這麼大的地,實在屯不了太多。

    而在唐朝,錢荒這種東西,在開元通寶這種貨幣存在的時候就存在了。

    黃金因秦漢開始就是貴重價值代表,加上五胡亂華的動盪,金子的價值向來是最穩定的。

    所以到了隋唐,人們對黃金迷戀崇拜,樂於接受成為大額支付手段。

    但在銅錢與金幣之間單位相差太大了,所以唐朝對中等額度的交易,一般是允許實物交易作為補充。

    一開始,尤其是貞觀初因為糧食不夠的原因,所以糧食是堅挺的貨幣。

    但隨著時間流逝,人們享受到一定安穩後,絹帛這種易於保存,容易裁剪交易的布料自然而然的成為了中等貨幣。

    同時因為就算絹布本身,擁有綾羅綢緞等等不同的布料,作為一種中等貨幣,再到後來“錢帛兼用”,甚至成為了官方明文規定的交易方式。

    就好像《琵琶行》裡五陵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說得打賞方式就是布匹。

    而糧票這種東西,就是在布匹,還沒徹底奠定貨幣地位,再加上貞觀期間百姓對糧食的本能渴望,所以在百姓中流通的一種糧食的等價物而已。

    只不過,李泰看著這些百姓已經接受了糧票,便讓孔雀的大商場開始發佈消息,允許用糧票在大商場裡面交易,畢竟李泰發出來的糧票也不只是一斤的,五斤,十斤,五十斤,一百斤……甚至到噸,對於普通的百姓來說,基本上到一百斤就足夠他們交易使用得了。

    這樣的話,李泰也能把這些糧票有意識的流通,順路把這些糧票回收回來。

    當這些普通的老百姓發現,李泰發得糧票能在商場中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后,那他們自然很快就接受了這一種新的貨幣,只要別出現糧食兌換不出來的情況,基本上沒事。

    而隨著這種購買力的充足,對於百姓們來說,他們幹活幹起來自然也就更有奔頭了!

    “嗯……”李泰思索了一下,對杜楚客認真道:

    “百姓一天賺兩斤的糧票,到底還是有些少了,這樣他們幹活不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