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夜聽雨 作品

第七十三章 李承乾的鋒芒

    李泰的建議自然無比陳懇,尤其用渭河航運收費進行試點,而不是一下子在全國鋪開來。

    這對一眾大臣來說,來試試也不是不行,反正李泰也不著急。

    說實話很多政策沒必要推行的太著急,按部就班一步步來,自然而然便會改變這社會。

    這次想通過建立碼頭,設立集裝箱模式來獲取稅收,別看李泰說的輕鬆,但哪怕是在渭河這片區域鋪開來作為試點工作,就足以讓李泰接下來兩年有得忙了。

    而且在這過程中需要解決集裝箱的尺寸,起吊機械開發,人力資源安排,甚至連貨運車輛設計,怕都要自己去一點點攻克,到了後期還有船舶航運制度,倉儲制度,稅收制度等等。

    哪怕李泰知道這條路只要走通,那就會慢慢形成一條康莊大道,但這條康莊大道現在卻遍佈荊棘,讓人感覺每前進一小步都無比艱辛。

    但就算再難,這也是自己必須要走出去的道路。

    因為只有把這稅收制度建立起來,朝廷才會重視大運河,完善大運河漕運體系。

    漕運體系所帶來的不僅是漕運本身,更是為了將來海洋資源向內陸調度做鋪墊。

    還是那句話,對封建時代來說,海洋貿易所帶來的利潤是上級的,跟底層百姓沒有關係。

    所以海洋貿易再繁榮也不會讓整個華夏社會產生任何底層變革。

    但當海洋捕魚產業通過一個較為完善的漕運體系,把醃製的鹹魚魚乾、甚至新鮮的海洋魚類以廉價的價格,通過漕運輸到華夏大部分地區時,內陸百姓才會關注海洋。

    上下五千年,唯吃得永恆。只有跟百姓建立起吃的聯繫,海洋才會被華夏所重視。

    而這是不可能靠陸路運輸解決,漕運才是這個時代減少運輸成本的最佳辦法。

    所以,李泰想要在自己接手國家後進一步開拓海洋,那完善大運河漕運體系成為了必然。

    而想要弄好大運河的漕運體系,現在則是要在渭水去實驗自己的想法。

    想要讓華夏百姓從面向土地的農耕社會,一點點看向大海,李泰清楚這絕對是一個百年計劃,只不過這計劃自己根本說不出來,自己在這個世界也沒有任何的共同言語之人。

    因為華夏百姓的眼睛至死至終都不曾看過海洋。

    自己說出來不但徒惹笑料,而且某種程度來說,說不定會引起某些地主階級的抵制。

    所以自己按部就班的慢慢推進自己的計劃就好。

    十年二十年,隨著漕運體系與海洋捕撈的發展,到時候不需要自己去主動推動,海洋模式終究會提出自己的政治訴求,推動它進一步發展,畢竟任何模式發展才是第一本能。

    “現在渭水進行試點吧!”李世民摸了摸鬍子,對李泰這種非常穩重的性格非常喜歡,對李泰道:“但錢怎麼來,總不能都讓越王府出吧!”

    說實話,李世民也不明白,為什麼李泰放出去了幾年後,好像就變得不缺錢了。

    明明當初窮得連第一桶金都是要靠養鴨場來借雞生蛋,怎麼養鴨場到了李泰的手上後,還沒有個幾年的時間,好像缺錢兩個字就更李泰絕緣了似的。

    尤其在安置當初十萬災民時,那幾乎天天撒錢的勁頭,真不知道李泰到底是從什麼地方摸了這麼多的錢出來。

    這種褲襠掏錢的本事,李世民還是非常羨慕的,因為隨著突厥被搞定,他想修園子了。

    李泰說道:“這件事情需要對渭水從上游秦州天水到匯入黃河的潼關做個詳細調查。

    對水流進行準確評估後,再決定需要建設多少分段港口。

    做個計劃書出來,對到底花費多少有個準確判斷,現在說需要多少錢,到底還是早了!

    若阿耶信任,可以讓賓王負責這件事情,想來今年六月前,應該能出具一份詳細計劃來。”

    “臣願效犬馬之勞,做好渭水漕運的先期工作!”馬周果斷道。

    “好吧……”李世民看了一眼馬周,目光又向著戴胄看過去,道:

    “由馬周為渭水轉運使,水部派遣一名瞭解渭水的官員為副,協助在半年內完成對渭水的勘測工作,再定奪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