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夜聽雨 作品

第五十四章 百年計劃的推手

    李泰恍恍惚惚跟長孫皇后請安之後,就從皇宮中離開了。

    自己對李世民的建議,說實話李泰並不知道李世民能夠接受多少。

    但李泰清楚,想要讓大唐擁有海軍,在沒有強敵的前提下,那唯一能驅動海軍發展的就只有利益而已。

    而這時代,雖然海外貿易說起來好像非常非常暴利,但要搞清楚,這不過只是七世紀,對剛統一大唐來說,這時代的遠洋技術還是拿不出手的。

    至於想要做海洋貿易,需要開闢出一條穩定且安全的海上路線。

    這路線不是指著一個地圖說,我們要把船開到這裡,這裡有錢賺,然後一群人就跟你出發,就旅遊似的郊遊幾天,就從其他地方把東西買過來,然後回來進行交易。

    現實是任何暴利行業都有你看不到的危險,就更不要說連生存都很難保障的遠洋貿易了。

    在古代想要進行遠洋貿易的危險程度更是高得匪夷所思。

    因為這一路,你要確定氣候避免被暴風雨吞沒,你要知道船隻下一次補給點,你每次都需要儲備好足夠的淡水。

    你更要懂得醫療技術,比如敗血症之類的病在古代船員之中也很常見,

    甚至你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怎麼樣獲取商品,而不是被對方捕獵。

    可以說每次海貿,那都是拿自己這條命做賭注。

    如果不是真的在本地混不下去,很少有百姓會自發的組織海貿,去開闢一條海上的道路。

    在貞觀一朝,只要好好種田就能活下去,那何必要冒這種生死風險去弄什麼海洋貿易。

    真正要發展,最起碼也要等到土地無法滿足人口的增長,人們本能為了尋找生存資源,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海洋。

    某種角度來說,想要通過海洋貿易讓大唐發展航運其實還是有一些不成熟的。

    最重要的原因是路上絲綢之路能成功溝通歐亞大陸,那在路上絲綢之路沒有會被荒廢掉前,海上絲綢之路想發展起來自然很是困難。

    對商人們來說,路上絲綢之路那是從漢代就一路開闢過來,什麼危險大多都清楚,實在不敢冒險把物資送到了玉門關就好。

    但海上貿易與之相比的話,不確定性實在是太多,也太讓人感覺到不安心了。

    所以,李泰所想得就是在進行所謂的海上貿易之前,進行多鋪墊一步,發展捕魚業。

    從沿海捕魚到近海捕魚,再到遠洋捕魚,甚至能捕獵到鯨魚的話,那就更好了。

    除了有“大魚死,王侯薨”的傳說,第一個射殺鯨魚的人怕是會被儒家罵死。

    但獵殺鯨魚所帶來的利潤在這封建時代的確太誇張了,反而會激發漁業的發展。

    而海軍哪怕沒有敵人,靠著這捕魚業所帶來的利益,應該能讓海軍支撐下來。

    畢竟就算對海洋利益不感興趣,但那些曬好的魚乾可是能夠拿來作為食物的。

    民以食為天,等到產業形成了規模後,就算后皇帝腦殘要禁海,但這很肯能會斷了幾百萬甚至一千萬人的口糧時,李泰很好奇,到時候會發生什麼事。

    而等到捕魚行業不斷發展,就好像不斷農耕慢慢形成農耕社會一樣。

    漁業隨著規模擴大也能衍生出很多的配套設施,比如海洋商貿,護船建隊,養殖業等等。

    李泰不覺得自己打造出一個建隊,然後弄一點貿易,就讓華夏擁有航海的基因。

    因為在李泰看來,華夏就是一個農耕社會為主體的國家。

    宋代的航海技術很先進,明代雖然禁海,但明代的船支技術也是出類拔萃,但為什麼華夏就沒有辦法發展出海洋文明。

    在李泰看來還是最基礎的,那就是百姓不靠海洋吃飯,海洋的缺失對大陸上的百姓而言是真沒任何感觸。

    因為他們吃著稻穀,吃著小麥,而遠洋貿易所帶來的利潤基本上都是被社會上層所侵吞。

    只要沒有涉及到百姓的衣食住行,那就跟百姓的關係不大!

    而上層階層掌握的渠道雖然很賺錢,能帶來豐厚利潤,但就整個社會來說就是無根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