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夜聽雨 作品

第三章 初見竇靜

    “他們啊……在等朝廷賑災!”盧安壽轉頭打量了一眼外面情景,感嘆道:

    “三月遭了蝗災,如今已到五月,新糧收不了,存糧吃得七七七八八,都是苦難人啊!

    還好聖人仁慈,在百姓遭受蝗災後便開倉賑災,至少給這些人一個活下來去的希望。

    不過一天也就只吃上一碗薄粥餓不死,若吃得多了,反而會出現問題。

    這些人現在也就不死不活的在城門口待著,先想辦法熬過蝗災,再圖以後吧!”

    李泰聽到盧安壽的話語,心中明白這些百姓為什麼會給自己這麼麻木與絕望的感覺。

    因為蝗災的出現,徹底絕了他們男耕女織的經濟體系,這讓一輩子彷彿只會種田的他們當無法種田時,讓生活徹底沒有了奔頭的茫然無措。

    李泰明白蝗災必須要在入冬前解決,因為秋末是冬小麥的播種時節,若今年小麥欠收,被蝗災折騰了一年的大唐,明年怕會更加困難。

    “不看了,快點趕路!”李泰嘆了一口氣,放下了簾幕,眼不見心不煩。

    現在的自己真沒拯救他們的能力,這國家本身就在以最合適的節奏救助著他們。

    在車中的李泰忍不住想到現在司農寺的司農竇靜。

    自己來前翻閱過竇靜的資料,他是從太原起兵開始,就一直負責屯田一路成為司農的。

    某種程度上來說,如果蕭瑀是唐初的政務制定者,那竇靜就應該是唐初的政務執行者。

    從理論上來說,他應該是最有可能接任丞相這個職務的人。

    但現實卻是自己上輩子根本就沒聽說過什麼竇靜,明明坐到這麼重要的位置,但竇靜就彷彿是歷史的路人甲,幾乎沒有留下什麼名聲。

    同樣被隱去的,還有唐太宗吞下蝗蟲後的故事。

    唐太宗吞下了蝗蟲,開始主導治理蝗災,但這段史書就彷彿是有隻無形的手給抹除掉了。

    既沒說失敗,也沒說成功,只說天道有感,這蝗災突然就銷聲匿跡了。

    而事實上,如果真的成功了,也不會有後來姚崇滅蝗,這件事情在史書上大書特書了。

    所以這一次滅蝗肯定是失敗了。

    因為史書向來有為尊者隱的傳統,但唐太宗連吞蝗這種事情都記錄下來了,那救災失敗這種事,肯定不是唐太宗的原因導致失敗的,就算甩鍋也肯定是甩不到唐太宗身上。

    如果唐太宗真是無道昏君,那把蝗災甩在唐太宗身上也無所謂。

    但他不論武治統一天下,文治萬眾來朝,除非為黑而黑,否則就國家而言,他真是無可挑剔的君王。

    那既然皇帝沒問題,那有問題的只能是救助大臣,甚至更進一步是救災的方法。

    而事實上大臣也沒有問題,而是救治的方法有問題,但這方法的根基卻是古代唯一限制君主的天人感應。

    如果要推翻它,就等於推翻了儒家傳承的重要基石,皇權從此就真的無法遏制了!

    所以只要儒家門人就不會這麼去做,史官也選擇了冷處理這件事,

    而竇靜則很悲慘的成為維護這制度的犧牲品,所以在歷史上彷彿寂寂無名。

    李泰不知道,在不久後竇靜被安排到夏州吃沙子了,就不知道是不是抗蝗不利導致的了。

    此刻在趙元楷帶領下,李泰的牛車趕到竇靜正在親自督辦的蝗神廟。

    竇靜正在與工部員工商量服役規劃,見李泰的車駕到來,竇靜也略有幾分意外。

    原本竇靜接到李世民的指令也是一頭蒙圈,他是真不覺得李泰能對抗蝗做什麼。

    只是單純的理解為,李世民想要把李泰向文臣發展,避免將來玄武門之變重現。

    所以,竇靜給李泰安排了辦公處,基本上裡面都是書,算把李泰當做小孩子或者吉祥物。

    就是給李泰換個環境唸書嘛,免得這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孩,干擾到自己處理正事。

    所以竇靜沒想到,李泰去了司農寺甚至連辦公室都沒進去就找過來了,多少有幾分詫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