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諸侯王 作品

第八十三章 大網已撒小魚漸現

    帝國這些年始終沒有放棄修建糧倉,採購糧食。因為要對外征戰的緣故,糧食始終是李智雲放在第一位的東西。故而,在休養生息的時候,他在關中又修建了十二處糧倉,最大的一處可以儲糧百萬斛。

    自貞觀初年的自然災害沒有再出現,自朝廷對百姓越來越好,自各種農具層出不窮的出現並普及後,結果就是生產效率大大提高,早晚稻普及,冬小麥普及,反正一年四季百姓肯定有東西種,不會把田地荒著。故而,糧食越來越多。

    糧食越來越多,百姓就能吃得飽,而朝廷也能放開低價採購。前幾年關中、河南道、河北道等地糧價還挺高,但是這幾年漸漸的就降下來了。

    因為供過於求!

    南方的糧食大量被採購回來,導致糧價一跌再跌,迫使李智雲不得不和大臣們商議,暫緩從北方購糧,轉而購買南方的糧食,儘量穩定北方糧價,不讓百姓受損。

    同時,准許百姓以上交一定數量的糧食代服勞役。這不是強制性的,只是一種補充條例。實際上,北方百姓的勞役並不重,他們服勞役更多的是作為監工存在,監督那些奴隸幹活。

    若非如此,李智雲豈能成為在世聖人。

    而南方的商賈就哭了,他們買了大量糧食通過河渠運往北方販賣,結果糧價低的不能再低,再加上運費,以及採購關中產品的費用,簡直虧的不能再虧。

    為了減少損失,他們從關中買的產品,運回南方,總是以高價售賣。否則,他們一點本也收不回來。

    朝廷自然是得了大便宜,糧草一年比一年儲藏的多,還準備再修建幾個大糧倉。

    漸漸的,南方的那些世家也發現不對勁,每一次他們支持的商隊走商回來都是虧本,一問就是關中的產品價格昂貴。他們不是沒考慮過直接從關中拿貨,但問題是,沒門路啊!

    有點門路的得到消息,知道那些個新型貨物,都是渭河工坊出品的東西。可一打聽渭河工坊,立馬就認慫了。

    如果只是這樣,還不至於他們幹這種偷雞摸狗的事情。最為關鍵的是,朝廷在中原推行攤丁入畝,不少南方百姓在聽說後,都有北上的意思。這可把南方世家嚇的不輕,他們沒膽子直接宣傳攤丁入畝有問題,因此只能在路上做點小手段,讓他們不敢去北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