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諸侯王 作品

第三十三章 再燒一個高句麗給先帝

    長安。

    咕嚕咕嚕。

    押送著高句麗俘虜的馬車發出聲音,引來路邊百姓圍觀。這些百姓大多扛著鋤頭鐮刀等農具,準備下田收割稻麥。一些穿著華麗的商賈也紛紛停下馬,看過去。

    「聽說,那個就是高句麗王。」

    「什麼高句麗王,在我大唐,沒有什麼高句麗王,他敢背叛聖人造反,就是叛賊。」有百姓氣憤的說。

    「對,這人真壞,聖人如此仁心慈善,他居然還造反,簡直枉為人子。」

    「該死!」

    百姓們議論紛紛,大多數言論,都是對高建武的鄙視憎惡。在大唐百姓心中,皇帝是在世聖人,可不是嘴上說說的聖人。既然聖人要發兵滅掉高句麗,那就一定是高句麗做的不對。

    便是商賈也紛紛唾棄。

    「我朝聖人何等仁善,這高句麗蠻夷之輩,未免太過不知好歹,竟敢造反。」

    「就是,活該被滅國。」

    對普通百姓來說,聖人給他們減免稅賦,給他們更好用的農具,甚至免除他們不少的勞役,借用耕牛,教導他們如何肥田,堆積土化肥,增產糧食,那聖人無論做什麼,就是正確的,正義的,神聖的。

    聖人要滅高句麗,那就是理所應當的。

    而對商賈來說,水泥路成了他們的「寶路」,大大提高了他們走商的速度,給了他們更好的條件賺錢,他們自然也是對聖人心懷無限崇敬之情。

    高句麗,既然是聖人發話滅掉的,那麼就一定是活該,是該死。

    不得不說,眼下李智雲的聲望已經從關中地區延展到大部分的中原地區,甚至是南方亦是如此。原因倒也簡單,不過是對百姓更好而已,誰對百姓好,百姓自然願意崇拜誰。

    隨著大唐對外征戰,獲取資源和奴隸,反哺百姓,現在大唐子民的生活噌噌往上漲。除卻一再減少的稅賦,便是一再減少的勞役,人口、糧食等等,都在大幅上漲。

    而隨著朝廷的善政推廣的越來越遠,李智雲的聲望也隨著越來越高。關中、河東、中原、河北、巴蜀等等地區,百姓們都將皇帝視為真正的聖人。

    同先帝時期的聖人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稱呼不同,李智雲的聖人名號,真的是百姓發自內心的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