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諸侯王 作品

第九十二章 路過韋氏上門拜訪

    儘管李智雲知道老農的情況並非大唐百姓的普遍情況,但他還是心底升起憂慮。

    終唐一朝,均田制與租庸調製並行。

    均田制,按照十八歲以上成年男子授田一頃,二十畝永業田,八十畝口分田來給。

    租庸調製,則是無論百姓貧富,按制繳納定額稅賦。

    租,即是田租,每丁每年納粟二石。

    調,即每丁每年交納絹二丈、棉三兩,或是布二尺五丈、麻三斤。

    庸,徭役二十天,閏年加二日,是為正役,國家若不需要百姓服役,則每丁可按每天交納絹三尺或是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標準,交足二十天的數額代役,這叫庸。

    表面看起來,沒有問題,定額的稅賦,均田的分配,能夠給百姓足夠的時間生產。

    同時,這也保證了府兵制的底子。

    但問題是,一旦人口過多,土地兼併嚴重,朝廷又沒有多少田地分給百姓的時候,底層百姓沒有田地,他們還要交定額租調,就會導致百姓大量淪為地主的佃農。而地主為了少繳納稅賦,一定會隱瞞人口不報。

    換句話說,想要均田制、租庸調製,永久行使下去,既要保證人口戶籍始終清晰,同時還要防備土地兼併。

    現在是立朝之初,這種憂患還不存在,可幾十年後就會漸漸顯露出來。

    “老人家給哪位貴人當佃客啊?”

    “喏,韋氏。”老農手一指遠處的韋曲。

    聞言,李智雲看向韋思齊。

    後者低下頭沒說話。

    這種事情,當面被說破,儘管和他沒關係,但扯上韋氏,他還是有點害怕。

    李智雲也沒為難韋思齊,和老農聊了片刻,便起身離開。

    “思齊。”

    “在。”

    “本王出來有些時日了,口渴難耐,正好你家就在不遠處,不請本王去坐坐嗎?”李智雲笑著說。

    韋思齊以為李智雲因為剛才老農說的事情,而對韋氏不滿,當即解釋道:“殿下,韋氏房支眾多,臣也不知道剛才那老丈說的是誰。”

    “你說什麼呢,本王只是想去喝口水,與那老丈何干。”李智雲安撫道:“再者,賣田是那老丈自己的決定,又不是旁人逼迫。”

    聞言,韋思齊稍微安心,旋即笑道:“那成,臣這便領殿下去韋曲坐坐。不過臣蒙殿下賞賜,已在長安住家,韋曲老家有些時日沒有收拾,慢待之處,還請殿下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