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茂行 作品

第424章 平復淮北

    北路軍打垮了清軍江北大營,任務遠未結束。淮北一帶,還有另外一個棘手的敵人:捻軍。

    若說是敵人,也並不恰當。因為大部分的捻軍都是反清的,算是復興軍的天然盟友。但捻軍是民間傳統武裝,帶有根深蒂固的落後性,與復興會的綱領格格不入。復興會要想皖北、江北建立穩固的基層政權,必須除去捻軍。

    北路軍攻破江北大營後,與並肩戰鬥的捻軍發生了一場嚴重的衝突。事情雖然平息了下來,卻傳到了吳捷耳朵裡,促使他下定決心:必須徹底收編捻軍,平復淮北。

    當時,北路軍猛追江北大營敗兵。一部捻軍擅自違反軍令,前往清江浦劫掠。

    清江浦是滿清南河總督駐地,位於今淮安市主城區,是京杭大運河畔的商業重鎮,有一條二十里長的沿河街市。滿清朝廷在清江浦設有皇倉,專門儲存糧食,隸屬於戶部,還有四大造船廠,隸屬於工部。

    復興軍在此駐有一個營的兵馬。兩千多個捻軍打算搶劫清江浦的街市,被複興軍阻攔。雙方擦槍走火,爆發了嚴重衝突。

    事件導致三十四名復興軍人陣亡,捻軍則擔心受罰,連夜逃往北方,背叛了復興軍。

    吳捷聞知此事件後,憤怒不已。他早年做太平軍大將,還被捻軍圍困過。

    塔讀小說app,完全開源免費的網文小說網站

    捻軍一向唯利是圖,首鼠兩端,吳捷對他們素無好感。

    但捻軍是一個複雜的群體,有張樂行、龔得樹這樣的行俠仗義之人,也有李昭壽、劉餓狼那樣的見利忘義之徒。

    要對付捻軍,必須循序漸進,不能太過著急,防止他們狗急跳牆,倒向清軍陣營。

    捻軍起源於“捻子”。“捻”是淮北方言,意思是“一股一夥”。捻子亦民亦匪,所謂“居者為民,出者為捻”,農忙為民,農閒為捻。

    1851年,捻子在豫南聚眾鬧事。

    1852年,皖北大旱,入捻農民增多。當年,捻眾在安徽亳州雉河集歃血為盟,推張洛行為盟主,起義抗清,號稱“十八鋪聚義”。

    1855年,黃河決口,淮北一帶洪水滔天,農民流離失所,被迫入捻。淮河南北,遍地皆捻。當年秋,各路捻軍會盟,亳州、蒙城捻軍推張樂行為盟主,正式組建捻軍,建立黃、白藍、黑、紅“五旗軍制”。

    1856年,張樂行接受太平天國封號,但拒絕收編,“聽封不聽調”。

    1857年初,黃旗主張樂行、白旗主恭得樹等人主張南渡淮河,配合復興軍作戰。其他各旗反對。張樂行一怒之下,襲殺了很多反對者。儘管如此,其他各旗主仍然帶著各自的捻軍返回淮北。

    雷振邦是左七軍第三師師長,

    兼任安徽軍政委員會的主任。第三師不斷抽調兵力支援前線,雷振邦亦無力約束淮北一帶的捻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