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茂行 作品

第336章 平叛

    歷史上,天京事變造成的最惡劣的影響並非信仰迷失,而是地方擁軍自重,隱然獨立。

    尤其是太平天國後期,中央與地方矛盾重重,各個派系之間的矛盾已到了難以調和的地步。

    例如,1860年,太平軍二破清軍江南、江北兩大營。忠王李秀成取得蘇南、浙江膏腴之地。英王陳玉成在蘇南沒有地盤,專門來到蘇州談判,要求李秀成分割蘇南之地。

    為此,洪秀全的族弟、軍師洪仁玕親自來到蘇南,調解二人矛盾。調整到最後,陳玉成在蘇南卻只取得丹陽一城。

    1861年,駐軍蘇州的陳坤書與駐守石門的陳炳文為爭地盤在嘉興城下火併。

    1862年,歸王鄧光明與保王童容海在杭州內訌。

    1865年,天京已經陷落一年。侍王李世賢兵敗,投奔福建鎮平的康王汪海洋。汪海洋因李侍賢威望大,害怕他會威脅自己的地位,將李世賢及其心腹暗殺。

    1866年,汪海洋在廣東嘉應州與湘軍作戰。李侍賢的餘部在背後開冷槍,刺殺汪海洋。

    與歷史上一樣,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各地隱約出現了擁兵自立的苗頭。吳捷入主天京後,立即開始不遺餘力地打擊各地的獨立分子。

    最先冒頭的是東殿尚書段立剛。他曾在天京事變前被楊秀清派往安徽桐城,也算是楊秀清的心腹。此人並不服從吳捷指揮,在桐城聚眾集盟,自號“代天都招討大將軍”,隱然自立。

    真沒想到,第一個鬧獨立的,竟是東殿自己人。

    吳捷勃然大怒,繞過天王府,直接通令各地太平軍,要他們嚴守本分,不得抱非分之想,不得背叛天京,妄稱獨立。

    通令中講道,經過天京之變,東殿元氣大傷。在吳捷的率領下,東殿諸將團結一心,共同效忠楊秀清的遺孤—幼東王傅堯。

    段立剛身為東殿重臣,受到楊秀清格外垂青,卻背叛東殿,擅稱“代天都招討大將軍”,實屬大逆不道。

    誅殺段立剛,既是東殿的私事,也是天國的公事。為平定段立剛叛亂,東殿將發大軍前往鎮壓,非拿到段立剛的狗頭不可。

    吳捷在通令中明白指出,北殿、燕殿在天京事變中罪行累累,屠殺東王府兩萬人、翼殿兩百餘口家眷。幼天王、幼東王慈悲為懷,並不株連北殿、燕殿餘黨。

    北殿、燕殿但凡有敢於反叛、獨立者,格殺勿論!

    此時的北殿兵馬多集中在湖北武昌一帶,由韋昌輝的弟弟韋俊率領,正在艱難抵抗曾國藩的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