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茂行 作品

第298章 教育改革

    1856年7月初,復興會已在江西全境完成土改。分田到戶時,土改工作隊伴隨調查戶籍人口。根據土改方面的統計,截止1856年7月5日,江西全境實有2105.3萬人。

    據滿清江西官府統計,1851年,江西全境實有2428.6萬人。這中間的變動,主要有太平軍戰亂造成的人口流失、中興公司發展工商業帶來的外來人口流入。

    總體上,江西在最近五年減少了三百多萬人。

    歷史上,太平天國運動過後,1864年江西人口僅剩1256.6萬人,損失高達1172萬,流失比例約為48.3%。戰爭之慘烈可見一斑。

    復興會控制江西全境,管理人口達到兩千多萬。古人云:“馬上得天下易,馬下治天下難”。如此治理大的地盤、如此多的人口,吳捷主要從分田到戶、幣制改革、教育改革三個方面著手。

    分田到戶,主要為了解放農村生產力,爭取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的支持。

    幣制改革,主要是為了釋放工商業發展的潛力,進一步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

    教育改革,用吳捷的話說,“關係復興事業成敗、決定華夏前途命運”。

    幣制改革剛有眉目,吳捷就把精力投向了另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方面,吳捷主要以自己的受教育經歷為依據,大量參考了同期普魯士的教育制度。

    在對外關係上,吳捷更喜歡與米國打交道。米國是一個新興國家,剛從不列顛國手中獨立不到百年,同樣面臨著內戰風險,卻已在北方發展出發達的工商業。

    中興公司與米國商人合作緊密,從米國引進大量技術,在米國設立全資子公司。復興會派遣公費留學生,也選擇米國高校為留學方向。

    但在教育上,吳捷學的是普魯士。在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普魯士算不上是特別強大的國家。但在教育問題上,普魯士絕對走在了世界最前面,成為英、法、美等大國的學習對象。

    正是憑藉著先進的教育體制,普魯士在德意志諸多公國中脫穎而出,最終統一德國,成為世界強國。

    事實上,日本明治維新,在教育方面幾乎全搬照抄普魯士的教育體制。在華夏艱難近代化的過程中,不管是晚清還是北洋、民國、新中國,均採用普魯士的教育體制。

    而普魯士的教育體制,最終在全世界通行開來,為現代社會繁榮昌盛奠定了重要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