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茂行 作品

第268章 整頓吏治

    正是夏季,復興會兩大重點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穩步推進:一為中興公司擴產增效,由公司兩大幹將容閎和唐廷樞主持;二為經略江西腹地,由左七軍軍長馮桂芳主持。

    吳捷留在九江,一面開始準備進攻南昌,一面花大力氣整頓吏治。吏治是否廉潔高效,關係到軍政府能否高效開展工作,必須給予十二分的重視。

    九江之戰一結束,大量傷病殘軍人退伍,進入軍政府工作。自那時起,吳捷便開始以整頓吏治為重點,掃除軍政府中的封建殘餘,建立現代政府組織。

    復興會剛來九江時,對這裡人生地不熟,籌建各級軍政府時,不得不大量留用傳統官吏。

    但傳統官吏為害甚大,是滿清吏治腐敗、國力坍縮的重要原因。

    十九世紀中期,朝廷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大開捐納之門。不僅學術功名可以買賣,官職也可以買賣。隨著軍功出身的官員擠壓科甲正途出身的官員,滿清吏治進一步腐敗。

    例如,胡林翼雖是進士出身,在京候補日久,便捐了個知府,可以自主擇地。令人敬佩的是,他沒有選擇膏腴之地,而是主動選擇到貴州蠻荒之地,大展平生抱負。

    各地民變深刻地撼動了滿清政府的根基,晚清卻仍然持續了六十多年。

    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海關收入改善財政收支狀況、洋人支持、慈禧長袖善舞等,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朝廷對於官員任命有著不容置疑的權威。大到軍機大臣,小到縣令,都要以清帝的名義任命,才具有合法性。

    除了清帝欽命官員之外,還有為數更巨的、不在“編制”之內的胥吏、差役。

    例如,清朝一縣的文官只有縣令、縣丞、教諭等極少數的編制,算上駐守當地的武官,有俸祿的“編制”官員不會超過十個。

    若算上胥吏、差役,官吏的數量就驚人了。論胥吏,大縣有兩三千名,小縣有三四百名。論差役,浙江大縣有一千五百名差役,山東大縣有一千多名。

    事實上,清廷的基層權力已被胥吏、差役把持,情況相當嚴重。

    晚清時期,為了安置官員,加之民變四起,官員任職大為縮短。據統計,咸豐一朝,督撫任期少於三年者,比例在80%以上。

    督撫主管一省乃至數省大權,堪稱滿清最重要的地方官員。他們任職尚且如此短暫,更別提其他官員了。

    胥吏、差役則是終生任職,可以繼承給子孫。他們雖然沒有地位,受到輿論歧視,卻掌握了實際的權力,賺得盆滿缽滿。

    滿清監察御史李慈銘就曾說過,滿清官員俸祿低,守法的京官窮得無法生存,衙門裡的書吏財產過億,衣食享用堪比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