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茂行 作品

第154章 平均地權

    華夏封建王朝有個通病,基本都熬不過三百年。三百年後,必是民變四起,或農民起義,或外族入侵,然後新朝取代舊朝。

    儒家將這種現象歸咎為“開國之君多勤勉,亡國之君多奢侈”,實則盲人摸象。

    封建王朝之所以不能長久,最主要的是土地兼併問題。在封建時代,這是一個全世界都有的通病。

    一般來說,一個王朝持續一兩百年,土地兼併就會相當嚴重,絕大多數土地將集中到地主手中。

    歷代帝王也使出渾身解數,試圖解決土地兼併問題。

    王莽篡漢,宣佈將全國土地收歸國有,按照每家每戶的人口重新分配,然後禁止土地買賣,試圖從根本上終結土地兼併的根源。

    不得不說,王莽智商超凡,眼光超前,他的解決方案已經相當接近後世土地改革方案。可惜,各地地主官僚帶頭抵制,豪強紛紛造反,王莽也身首異處。

    隋唐時期實行“均田制”,將無主土地收歸國有,然後租借給農民,農民死後再收歸國有,重新租借給別的農民。後來,國家掌握的土地越來越少,“均田制”無田可分,難以為繼。

    宋朝將失去土地的流民收入軍隊,維持了一支兩百萬人的龐大軍隊。這樣的軍隊毫無戰鬥力,被遼、金、西夏、元諸國軍隊輪流胖揍。宋朝也成為華夏曆史上武功最弱的大一統王朝。

    清朝得國不正,初期肆行“圈地、投充、逃人”三大弊政,一開始便面臨嚴重的土地兼併問題。

    圈地是指將漢人土地圈給滿州貴州、旗人。

    投充便是把被圈地的失地漢人投入旗人門下,充任奴僕,為旗人耕作土地。

    逃人是指被奴役的漢人從旗人門下逃亡的現象。

    清朝從一開始,便面臨著棘手的民族矛盾、土地兼併問題。

    為了解決土地兼併問題,雍正皇帝強力推行“攤丁入畝”和“官民一體當差納糧”。

    “官民一體當差納糧”受到官紳抑制,連雍正這樣的鐵腕皇帝也只得將其廢除。

    倒是“攤丁入畝”政策,緩解了土地兼併問題。“攤丁入畝”是指取消人頭稅,將以人頭計稅,改為以田畝計稅。該政策有利於減輕無地少地農民的賦稅,可以從地主手中收取更多賦稅。

    加上紅薯、玉米、土豆等農作物在華夏逐漸普及,清朝人口暴增。至十九世紀中葉,華夏總人口已達四億多人。

    但地主階級開始隱瞞土地,到了咸豐年間,土地兼併問題日益嚴重。當時氣候處於小冰河期,自然災害不斷,民變四起。

    復興會要想發展壯大,就必須解決土地兼併問題,贏得農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