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春 作品

第一四九章 刻印神通

    眾人均是表示理解,畢竟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

    孟子又道:“吾先講一講儒家心法,知乃反照自性,此階段,須大量讀聖賢書,反照之法亦如水到渠成。

    止以知為本,  剔除雜念,反照內心,連綿去止。

    靜者,水停以鑑,火靜而朗,其靜也,日減其所有,而損其所成,能靜,  即可入定,諸行和合,以心合法,離邪亂,去內心妄念。

    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此言已窺天心之秘,致中和,天地可歸位,皆可入安途。

    安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人,  人無其人,  不求而心自安。

    《易》有云:艮其背不見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視而不見,聽如不聞,曰安!

    得安者,可為儒。

    得安而後慮,慮者,謀思也,靜之極而後動,一陽復生,旨為變,此境無法過多解釋,懂了就是懂了,得慮者,可稱聖。

    最後一境曰得,何為得,如何得,得為何,因人而異,世間無成法,若有悟者,可稱覺,  位居聖人之上!”

    孟子並不是單純的說,  每一字都暗含天憲,引動各人的文氣,通過文氣有規律的震盪,將儒家心法七個層次的修行大綱刻印在靈魂深處。

    換句話說,孟子說的是真言,傳的是真法。

    誰都知道機緣難得,沒人東張西望,交頭接耳,無不凝神細思,廣場上,文氣翻湧,畢竟頭批一千人,全都是進士出身,一步步考上來,都是有真才實學,經孟子系統性的講解之後,不敢說立有所悟,至少也有了思路。

    譬如第一層次的知,並不僅指知識淵博,讀書讀的多,不能稱為知,還要反思,理解,與自身的行為互相印證,反思的過程,就是一步步反照自性的過程。

    當然,要想一日之間反照自性是不可能的,孟子只是提供了一條道路,在這條路上能走多遠,全憑個人。

    通常來說,復活賽在十到五十年內舉行,此方世界有十二洞天,每千年一次的洞天之戰中,前九名直接晉級,十到十二名,派出年輕一輩參加復活賽。

    其中第十名出五百人,十一名出四百人,十二名出三百人,合計一千二百人再殺一輪,在限定時間內,以倖存人數最多者復活,獲第十名的身份晉入下一輪。

    顯而易見,即便有復活賽,玉琅洞天的形勢也不樂觀。

    千年前,出了一批天才人物,以少勝多,力挽狂瀾,勉強復活成功,千年後,是否還會有這樣的運道?

    孟子的眸中,隱有憂色,著重看了看如王宵、張文墨,幾個老儒等文氣較高的學子,便飄然離去。

    次日開始,孟子親自教授六藝,從禮開始教。

    “禮者,祭也,敬也,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制,凡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故詩曰:人而無禮,胡不遄死,禮,不可無也……”

    “文王制五禮,吉、兇、軍、賓、嘉,一以分之,是為天地正理,或擇其一,或擇其二,切忌貪多求全……”

    孟子傳法,並不是簡單的參拜習禮,而是闡明其中的道理,通過文氣震盪直入靈魂,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去後慢慢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