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未時 作品

第一百五十七章:千古第一陽謀,推恩令!計定,斬寧王!【求月票】

    “錦年兄長。”

    “您太謙虛了,能說出為天地立心者,豈能沒有新學?”

    “不過第一趟過去,的的確確好好學習為佳,畢竟兄長還年輕,有的是時間。”

    孔軒典型就是顧錦年的小迷弟。

    顧錦年到沒有說什麼。

    如此。

    兩人來到大夏京都。

    “孔兄,愚兄去一趟皇宮,有什麼事的話,可以去書院找我。”

    到了京都。

    顧錦年與孔軒告別。

    “好,兄長,如果去稷下學宮的話,記得帶我一同去,我這段時間的確要去大夏書院,找文景先生說些事情。”

    “好。”

    “孔兄,你們孔家的事情,我會去宮中,告知陛下的,請放心。”

    顧錦年點了點頭。

    對於這個孔軒,顧錦年是有好感的,畢竟這個人明事理,再加上與孔家的恩怨,其實也已經差不多了。

    自己也吃了虧,孔家也吃了虧。

    和解自然最好。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顧錦年不想把時間浪費在孔家身上。

    “多謝錦年兄長。”

    “那愚弟先行告退了。”

    孔軒十分喜悅,朝著顧錦年一拜,說完便離開此地。

    隨著孔軒離開,顧錦年也直奔皇宮。

    大夏京都內。

    顧錦年回來的很低調,沒有什麼大張旗鼓,就這樣直奔皇宮。

    等來到皇宮,宮外的侍衛,一個個驚訝不已。

    “我等見過世子殿下。”

    侍衛們齊齊喊著,但有人立刻出聲。

    “還喊什麼世子,叫侯爺。”

    眾人還是沒反應過來,以前稱呼世子稱呼習慣了,一時半會難以改口。

    “無須多禮。”

    顧錦年朝著眾人點了點頭,面色溫和,直接朝著皇宮走去。

    普天之下,也只有顧錦年一人,可以如此隨意進宮。

    顧錦年前腳入宮。

    養心殿內。

    永盛大帝便知道了消息。

    “錦年入宮了?”

    得知顧錦年入宮,永盛大帝顯得十分喜悅。

    “回陛下,侯爺已經進宮了,要不了半刻鐘就到。”

    魏閒笑呵呵的回答道。

    “好。”

    永盛大帝滿是笑容,顧錦年這趟走了蠻久,好在的是,沒有錯過上元節。

    整個禮部也在加急,上元節完成冊封大典,應當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不一會。

    一道聲音在外面響起。

    “臣顧錦年,拜見聖上,願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養心殿外。

    顧錦年的聲音響起。

    “進。”

    永盛大帝也沒有裝,直接起身,一臉笑容的迎接。

    隨著顧錦年出現後,永盛大帝的聲音不由響起。

    “錦年。”

    “你回來怎麼不打一聲招呼?朕已經做好了親自去迎接的準備,怎麼來的這麼低調?”

    永盛大帝開口。

    “陛下,有要事稟報,所以從快。”

    進入大殿,顧錦年沒有露出笑容,而是滿臉認真,告知永盛大帝一些事情。

    聽到這話,永盛大帝頓時明白,顧錦年估計有正事。

    當下,他使了一個眼神,魏閒二人立刻退出殿內,將目光看向顧錦年。

    “說,發生了事情?”

    “是佛門的事情嗎?”

    永盛大帝直接詢問,還以為是佛門的事情,畢竟顧錦年調遣三十萬大軍前往阿塔寺,雖然後面又讓這大軍回來。

    但肯定是有什麼問題的。

    “佛門沒什麼大問題。”

    “陛下,臣已經誅殺李冷秋,也得到了一些消息。”

    顧錦年出聲,如此回答。

    “你殺了李冷秋?”

    “這不可能。”

    “羅澤高僧,可是佛門絕世高手,你怎可能能誅殺羅澤高僧?”

    聽到這話,永盛大帝滿臉驚愕,感覺有些不可思議。

    “陛下。”

    “魔門絕世強者,想要收臣為徒,故而給了臣三枚玉佩,只要捏碎,便可以讓他出手一次。”

    顧錦年沒有細說,但說到這裡,自己老舅也明白了。

    果然,聽到這話,永盛大帝頓時恍然大悟了。

    不過他眉頭緊皺,莫名有些壓力。

    “殺了就殺了,這種人死了活該,朕知道他犯了什麼錯,即便是落到朕手中,朕也不會放過他,無非朕會換一種手段罷了。”

    對於顧錦年所作所為,永盛大帝到不覺得什麼,殺了就殺了,能有什麼辦法?

    終究是自己的外甥,外加上李冷秋已經死了,顧錦年還活著,即便永盛大帝不想李冷秋死,也不會去得罪顧錦年。

    當然,他這句話還藏著其他意思,最後半句話才是重點。

    顧錦年聽得出來,故而出聲道。

    “陛下,李冷秋不僅僅殺廢墟村百姓,而且牽扯殺民充匪之事。”

    “李冷秋死之前告知臣,射陽侯為主犯,至於白鷺府之事,牽扯到佛門與匈奴國,臣雖然不知道白鷺府之事,到底隱藏著什麼陰謀,只不過還請陛下徹查到底。”

    顧錦年開口,將這個重要訊息告知了永盛大帝。

    “殺民充匪,射陽侯是主犯?”

    這回永盛大帝淡定不了了,李冷秋殺民充匪,他不在乎,不是說真不在乎百姓,而是李冷秋這種紈絝子弟,濫殺無辜很正常,殺了以後順便拿去抵銀子。

    只能說李冷秋這人膽大包天。

    如今也罪有應得。

    可如果這件事情,涉及到大夏一位侯爺那就不是小事了。

    一位侯爺也參與進來,就意味著不止他一個人,牽扯很多勢力,換句話來說,死的就不是幾百名百姓,很有可能是數千百姓,甚至更多。

    “射陽侯?”

    永盛大帝反反覆覆咀嚼著個名字,他心中思索著一些事情。

    過了一會。

    永盛大帝眼神當中流露出精芒,一瞬間彷彿想到了,其目光不由落在顧錦年身上。

    很顯然,永盛大帝的猜想與顧錦年一般,猜到了是誰在朝堂當中搞事。

    “該死。”

    “當真是,天大的膽子。”

    半響後,永盛大帝想的更加仔細,他知道的信息比顧錦年更多,所以前因後果,在他面前瞬間浮現,並且他還猜想到了許多事情。

    養心殿內。

    顧錦年表現的很平靜。

    等永盛大帝猜想完後,顧錦年這才開口出聲。

    “陛下。”

    “如今西北之境,百姓受苦,自落龍原一戰後,匈奴國短暫時間內,是無法對我大夏王朝產生威脅,陛下可以出手了,將此事徹查清楚,也可掌控西北二境。”

    顧錦年出聲,這聲音略帶誘惑。

    的確。

    如今大夏王朝的外患,已經被顧錦年解決了。

    現在就剩下一個問題,那就是內憂。

    百姓生計這個東西,先放在一旁,權力鬥爭才是核心,想要讓王朝欣欣向上,就必須要完成中央集權,一但大權在手,對於整個國家來說,就是天大的好事。

    聖旨之下,誰敢不從?

    而內部最大的憂慮是什麼?不就是西北二境的問題,寧王和祁林王,虎視眈眈,祁林王還好說一點,只是跟寧王關係好,但沒有造反的痕跡。

    可寧王之心,路人皆知。

    只不過,寧王畢竟是最大的從龍之臣,而且本身底蘊就強,真要跟寧王廝殺,說實話內部必然亂成一團。

    內部亂其實不怕什麼,怕就怕內亂的時候,外患就出現了。

    所以,大夏王朝對寧王的政策很簡單。

    熬。

    活活把寧王熬死。

    造反也不是想造反就造反的,畢竟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少一樣都會失敗。

    除非寧王奔著我當不當皇帝無所謂,就是要噁心一把你永盛,不然的話,寧王想要造反,必須要養精蓄銳,發動輿論,找準時機出手。

    否則,就別想了。

    所以,殺李冷秋不是一件好事。

    給了寧王一個造反機會。

    現在這個殺民充匪,的的確確是一個千載之機,如果抓住這點,將所有罪證拿出來,公之於眾,寧王必然失去民心。

    一但坐實罪名,到時候就算寧王想造反也難。

    所以對永盛大帝來說,不動心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只不過永盛大帝還是嘆了口氣。

    “錦年,西北的事情,沒有想象中這般簡單。”

    “即便是朕徹查到底,查出這件事情跟寧王有關係,又能如何?無非是逼他直接造反。”

    “他大可對外宣稱,是朕想要殺他,所以隨便找了個理由。”

    永盛大帝出聲,他是很心動,但他更加明白的是,到了寧王這個級別,你給他定罪或者不定罪都沒有任何作用。

    百姓們到底信不信是一個問題,能不能找到證據又是一個問題。

    沒造過反的人可能不理解,但對於造反過的人來說,永盛大帝可是清楚的很。

    只要輿論不是一面倒的,就可以造反。

    一面倒才是真正的可怕,利用人的同情心就足夠了。

    畢竟造反這種事情,說句不好聽的話,老百姓是不希望發生,但發生了又有什麼能力去阻止?

    只能希望快點打完,不管誰贏,安頓下來就好。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朝廷思來想去,最終的決定就是熬。

    熬死寧王。

    “臣明白。”

    “不過,只要陛下徹查此事,臣有辦法徹底解決藩王之亂。”

    顧錦年淡淡出聲,眼神當中充滿著篤定。

    “徹底解決藩王之亂?”

    “錦年?你在說什麼?”

    “這可不興胡說。”

    這回,永盛大帝坐不住了。

    本以為顧錦年是因為寧王的事情,從而產生憤怒,卻沒想到顧錦年居然說能徹底解決藩王之亂?

    藩王之亂,可是大夏王朝最大的麻煩,如果可以解決的話,後世都可效仿,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

    永盛大帝望著顧錦年,眼睛都直了。

    “陛下。”

    “臣有一計,名為推恩令。”

    顧錦年出聲。

    他道出自己的想法。

    藩王之亂,無非就是封地集權,成為土皇帝,類似於諸侯國。

    大夏太祖當下分封國土,讓後代子孫鎮守,無非就想著自家人管好自己事。

    有私心這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但錯就錯在,自己人身上。

    對於儒道來說,只要皇帝不是外人,無非是大兒子上位或者小兒子上位,碰到忠良之臣,寧死不屈,可大部分官員或者讀書人,怎可能有這樣的風骨?

    顧錦年都不一定有這樣的風骨。

    而對於太祖來說,他肯定是考慮過藩王的禍亂,但太祖也是人,說到底即便真發生了他不願意看到的畫面,可王朝還是他們李家的啊。

    既然是李家的,又能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