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仨人 作品

第七十五章 海思和中芯

    現在神光儀器突然崛起,對於華為而言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而華為公司發展芯片製造還有另一個優勢,那就是在發展初期,生產的芯片可以自己使用,避免了找不到訂單的尷尬。

    在很多事情上,華為的戰略眼光是有目共睹的,至少沒有向中興那樣脆弱。

    將芯片製造拿下來,日後就可以避免被別人掐脖子,同時也可以構築一個完整的產業生態。

    ……

    另一邊。

    江城的中芯國際工廠裡面。

    一眾工程師正在緊張的調試著生產線,正在調整的設備,主要是蝕刻機和離子注入機。

    光刻機方面,神光儀器的工程師也在看著。

    李偉光有些忐忑不安的說道:“趙總,我們這樣做會不會太冒險了?”

    趙軍卻孤注一擲的回道:“英特爾正在測試14納米工藝,如果我們現在搞16納米,等我們完善了16納米工藝,對方可能上12納米,這樣下去我們永遠落後對方一代。”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趙軍打算直接上馬12納米工藝,當然這也是手上這一臺神光1x射線光刻機,給了中芯國際孤注一擲的勇氣。

    作為可以生產10納米、7納米芯片的神光1x射線光刻機,用來生產12納米芯片是綽綽有餘。

    而現在中芯國際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蝕刻機和離子注入機等設備的匹配調整。

    國內在這些設備上面,還是有一定的競爭力,比如上滬中微半導體的蝕刻機就不錯,而其他的比如離子注入機、真空濺射鍍膜機、顯影機之類的,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不過好在神光儀器的光刻機和光刻膠,成功破局了阿斯麥的高端光刻機壟斷地位。

    加上中芯國際這些年也積攢了一些進口設備,這才是趙軍敢鋌而走險的底氣。

    不過中芯國際內部的問題也不小,特別是四個大股東在相互傾軋,第一大股東是大唐電信,第二大股東是大基金中投,而第三第四是上滬實業、臺積電。

    中芯國際的管理層一直想保持獨立、國際的路線,主要是因為中芯國際的客戶大多數是海外客戶。

    而大唐電信則希望控制中芯國際,將其變成自己的一個新支柱產業。

    因此的大股東和管理層之間的爭鬥便不可避免,而臺積電也不會允許大唐電信吞併中芯國際。